【案例警示】伸向熟人的黑手 某科技公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发表时间:2020-10-04 09:12来源:青海日报
向熟人伸出黑手 所谓的“高额回报”“快速致富”“一夜暴富”等非法集资诱惑,让不少群众防不胜防。一些防范意识不强的群众便掉入陷阱,导致几十年的积蓄,瞬间化为乌有。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投资理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些投资人受到小投入高回报的诱惑,参与了非法集资活动。“头脑灵活”的刘某某铤而走险,向熟人伸出了黑手…… 案情回顾 刘某某,大专学历,2005年底他在互联网上发现陕西省某公司推介“年产15000吨复合无铅汽油”项目,认为这是一个赚钱的好机会,但苦于没钱投资。2006年4月,他找到陕西籍无业人员田某某等人,注册成立了某科技公司,刘某某任法人代表,并与田某某签订《个人委托贷款中介协议》。该协议约定:公司委托田某某为“年产15000吨复合无铅汽油”项目通过银行采用“个人委托贷款”形式定向寻找投资人。 ★协议签订后,田某某等人实际上并未通过合法渠道融资,而是向社会公众非法集资。规定最低投资额起点为1万元,投资期限分一年期、两年期和三年期三种,投资一年期年回报率为8%,两年期年回报率为10%,三年期年回报率为12%,并以该公司的名义与投资人签订《项目借资合同》。 ★经查,该公司共与323人签订《项目借资合同》429份,非法吸收公众存款1305万元。由于该公司没有正当的经营业务,公司的运转靠后续投资者的投资支付前续投资者的到期本息及介绍人的提成返点,维持到2007年2月,公司开始入不敷出,资金链断裂。 案情回顾 以经营高利项目资金短缺为借口。该公司以从事高额利润项目为幌子,编造各种借口,以骗取公众的信任。 ★以高息为诱饵,进行虚假宣传。本案三百多名受害人,年龄层级复杂,遍布全国8个省、直辖市以及14个地州市,分布范围广泛。刘某某等人利用投资者贪利和盲目从众的心理,虚构投资项目,许诺月息8%至12%的高额回报,编造各种光环和名誉,骗取群众的信任。 ★利用熟人牵线搭桥,骗取信任。本案中受骗人有许多是刘某某的熟人,刘某某正是利用这种熟人关系,介绍、宣传虚构的投资项目,骗取他人的信任,致使多人上当受骗。 案情侦查 2007年2月2日,乌鲁木齐市公安机关对此案立案侦查,并查封、冻结该公司的厂房等固定资产,查封、冻结该公司180万元现金,随即对6名犯罪嫌疑人涉案资产追缴。 ★2010年10月25日,乌鲁木齐市新市区人民法院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依法判处刘某某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5万元,田某某等三人有期徒刑九年并处罚金50万元。 案情分析 本案中,刘某某等人采取“放长线钓大鱼”的作案手法,以支付8%至12%的高息、红利或定期分配实物等为诱饵,使323人参与到非法集资活动中。 ★在犯罪开始初期,刘某某等按允诺的条件,以高于银行利息的回报让集资参与人获得暂时的实惠,进而利用获利集资人作“活广告”四处宣扬,不断扩大集资规模,以达到“钱生钱、利滚利”的目的。
文章分类:
典型案例
|